English

环保产业应改变生存模式

2001-02-19 来源:光明日报 文一波 我有话说

我国环保产业的现状是企业数量多、规模小、产品技术水平低、质量差、价格低、缺乏名牌、市场竞争无序化、基本上在国内竞争。我国现在环保企事业单位近万家,全国环保产业年产值约300亿元。企业中大部分为乡镇企业,近年来涌现出了大量的技术型小公司。这些企业基本上都是些自发发展起来的民办企业,也有少量由国家投资的环保企业或由国有企业转型的环保企业。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企业处于挣扎的边缘,不少企业在3~5年之内已经消亡,还有不少企业(不少于50%)在3~5年之后也将消亡。环保产业在艰难中前进。

与国内环保企业的尴尬境地相反的是:国际环保市场拥有巨大的市场容量(5000亿美元/年以上),国外环保公司长驱直入中国市场,如入无人之境。

当前我国的环境保护基本是一种计划体制下的政府行为,无论是城市污水、垃圾的处理,还是重点污染源的治理,都是政府立项、投资,对环保设施的运营实行的也是一种行政性的管理,治理污染成了一项福利性的社会公益行为。污水处理厂成了“养闲人”的事业单位,谁也不对治污设施负责。

一方面是大量的污染需要治理,巨大的市场等待着开发;另一方面是中国的环保企业不成气候,发展艰难。中国的环保产业是不是就一定没有前途了呢?有!但需要政府与企业共同努力,改变环保企业的生存环境与生存模式。环保产业的出路是:企业规模化、专业化、高科技化,市场规范化。真正有规模、有技术、管理良好的企业,在即使很恶劣的生存环境中也能杀出一条血路。中国的环保企业要参与国际竞争,在竞争中提高自已,发展自已。

改变生存环境难度很大,改变生存模式相对容易。简单地看,发展环保产业与扩大内需关系不大,但如果能转变观念,改变环境工程的投资、建设与运行模式,不但可以极大提高国内需求,迅速改善我国环境质量,还可以使环保产业得到飞速发展。就我国的市政环保工程而言,传统的模式是:政府投资、政府建设、政府运行。由于各级政府财力有限,政府总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要解决我国现有的市政污水和垃圾的处理,需要5000~6000亿元的建设投资,每年还需要700~800亿元的运转费用,政府没有这个财力。政府应该改变观念,吸取国外先进经验,改变现阶段环境项目投融资体制、建设模式、运行管理模式。

要创造一种模式,让民间的科技、资金、管理等综合力量多参与进来,情况可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就市政污水与垃圾而言,如果由国家出台征收排水、垃圾排放费法规,将所有污水厂与垃圾处理厂的建设与运行权委托给具有相应资金和技术实力的企业,由企业负责筹资建设与运行,企业通过收费收回投资;特许期结束后,污水处理厂移交当地政府。通过这种模式,将我国城市污水与垃圾的治理率可以从目前的实际不足6%和2%,在5年内分别达到50%和30%水平。同时这种模式每年可减少全国各级政府约200亿元的支出,新增约500亿元的工程需求,新增GDP700~900亿元,为全国提供数百万个就业机会,环保产业也能得到真正的发展。

那么这种在国外非常流行的新模式(BOT模式)是否具有可行性呢?答案十分肯定,因为我国环保市场十分巨大,只是个启动问题;治理技术成熟,无论是废水处理还是垃圾处理,我国均有很成熟的技术。我国企业正向现代企业制度转型,企业的运营机制正走向正轨。民间资金来源丰富,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很多金融机构都在寻求良好的投资项目。我们已经与很多金融部门作过探讨,态度均十分积极。项目回报稳定可靠。适当增加一定数量的排污费无论对居民个人,还是企业均有实际的可操作性。目前掌握在居民手中的70000~80000亿元资金,每年若挤出300~400亿元是不很困难的,关键是政府及人们的观念转变。一旦政府出台一些适当政策并积极倡导,增加排污费完全可行。如在原自来水收费的基础上增0.5~0.6元/吨的排污收费,民意调查的结果是居民100%可以接受。有了收费保证后,污水处理厂的建设运行费用及回收便有保证。废旧电池的处理也可以采用这个办法,如果国家能出台相关法规,每枚电池增收几分钱的回收处理费,对消费者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但就是这几分钱就可以让废旧电池得到完好回收的安全处置。

另外,我国的环保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很差,其主要原因首先是我国的企业缺乏国际竞争意识。我国的环保产业因为规模和实力原因,绝大部分企业对进入国际市场连想都不敢想。其实单就技术软件而言,我国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差距绝不像大多数其他工业行业一样,有些技术我国在世界上还是领先的。但我们国内很多工业企业经常舍近求远,花高价请外国公司来做。

就环保而言,真正迫切需要高科技的国家应该是中国及其他发展中国家。因为只有高技术才能解决常规技术解决不了的问题,高技术可以大大降低投资和运行费用,这些是发展中国家最迫切的。我国发展环保产业,应该首先加大环保科技投入的力度。过去国内科研院所的模式不行。企业应该成为环保科研的主体,国家不但要给予鼓励,同时要加大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这样我国的环保产业技术的发展真正可以做到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作者为北京桑德环保产业集团总裁)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